吃的台灣史
吃的台灣史
吃的台灣史
吃的台灣史
吃的台灣史
  • 將圖片載入圖庫檢視器 吃的台灣史
  • 將圖片載入圖庫檢視器 吃的台灣史
  • 將圖片載入圖庫檢視器 吃的台灣史
  • 將圖片載入圖庫檢視器 吃的台灣史
  • 將圖片載入圖庫檢視器 吃的台灣史

吃的台灣史

定價
€17,90
售價
€17,90
定價
€19,55
售罄
單價
每 
內含稅金。

荷蘭傳教士的麵包、清人的鮭魚罐頭、日治的牛肉吃法,尋找台灣的飲食文化史

曹銘宗╳台灣史專家翁佳音,
這回話說從頭,帶你瞭解台灣人吃東西的歷史

吃是民生大計,影響國家經濟,在社會文化層面中潛移默化。本書將以台灣人最喜歡的美食為題,介紹這些食物和吃法如何引進與轉變,透過詳細考察與追溯,解答你我今天為何會這樣吃,而且覺得哪種吃法好吃的歷史根源。

邊吃邊找自己的歷史

台灣位居歐亞大陸與太平洋交會之處,數百年來,從南島語族的海上交流,到外來移民的農產引進與改良,使島上擁有原住民族的在地特產、荷蘭時代的歐洲食材,清代的漳泉潮汕菜色,日本和食西餐到戰後的眷村菜,台灣從此成為名符其實的美食王國。

把食物放回歷史脈絡裡

我們經常把一些飲食習慣推至日治甚至戰後才產生。其實,台灣與東南亞諸島早已形成南島語族文化圈,有些物產和飲食習慣,甚至可遠推至十六世紀以前。荷蘭時代,還引入許多歐美南亞的食物,當時台灣已有僱用華人製作麵包的記載,還引進華工與耕牛,產製糖、米並外銷日本等地,發展出最早的農產經濟。

台灣人吃牛肉的四百年史

吃牛被視為戰後外省族群帶來的飲食習慣。但從日本時代的文獻裡,即有記載當時人也許不太會光明正大地吃耕牛,卻懂得吃進口的「和牛」! 而在清代禁止殺牛的石碑,也說明當時真的有人吃,甚至可以將此習慣推至荷蘭時代的牛肉乾!

美食發明王臺灣

台灣不僅接收了外來飲食習慣,也發明了不少看似飄洋過海而來的外地美食。比如溫州沒有的溫州大餛飩,四川沒有的川味牛肉麵,以及不產於蒙古的蒙古烤肉,全都是台灣獨有。這些台灣發明也印證了台灣兼具包容與創意的特性。

好評推薦

坊間的台灣史很容易淪為仇恨史,不是要你記得被誰侵略、誰又做了貪汙殺戮的勾當、或這塊土地自古以來不屬於任何人等等。這些問題感覺都同樣指向相近的答案,但仔細想想又彼此矛盾,好像是認知作戰的粗糙伎倆且讓人讀得不愉快。這本《吃的台灣史》跳脫上述窠臼,從跨學科的物質文化角度,來看這塊美麗土地與多樣族群一同匯聚共創且讓世人食指大動、垂涎三尺的美食由來,怎不讓人神往心往。
——莊德仁/師大歷史所博士,建中歷史教師

料理是實驗科學的一部分,懂得吃更能使料理達到美味的巔峰,懂得台灣土地上的族群人文、遷徙移民、戰後遺留,留下了食材演化的跡象與脈絡,也融合出台灣飲食文化中最驕傲的接納包容,世界各地新食材的引進在這氣候宜人的台灣土地生根,米種的改良、小麥麵食工業與麵包的政策市場、茶的熱冷飲習慣、台灣糖的興衰轉型、糖與台灣米酒的特色、調味料的多樣性煮出多味的台灣菜。

手握曹銘宗老師、翁佳音老師的這本《吃的台灣史》,豐富了知識的印證,更可讓台灣料理人展演出在地食材的生命與價值。
——林奕成/灃食公益飲食文化教育基金會「美味革新」主廚

作者簡介

翁佳音
中央研究院台灣史研究所副研究員、政治大學、師範大學台灣史研究所兼任副教授。

研究專長為十六至十八世紀臺灣史、東亞史,史學理論、歷史民俗學。曾主持「新港文書研究」,以及「荷蘭時代決議錄」譯註等計畫。精熟荷蘭語與荷蘭文獻,其編著的《大臺北古地圖考釋》,解讀十七世紀中葉北台灣的荷蘭古地圖,是研究早期台灣史的重要參考資料。

曹銘宗

台灣基隆人,東海大學歷史系畢業,美國北德州大學新聞碩士。現任作家、講師,兼任導遊,關注台灣庶民的語言與文化,致力台灣歷史的史普寫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