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湖灣的荷蘭船:十七世紀荷蘭人怎麼來到臺灣
澎湖灣的荷蘭船:十七世紀荷蘭人怎麼來到臺灣
  • 將圖片載入圖庫檢視器 澎湖灣的荷蘭船:十七世紀荷蘭人怎麼來到臺灣
  • 將圖片載入圖庫檢視器 澎湖灣的荷蘭船:十七世紀荷蘭人怎麼來到臺灣

澎湖灣的荷蘭船:十七世紀荷蘭人怎麼來到臺灣

定價
€17,70
售價
€17,70
定價
售罄
單價
每 
內含稅金。

透過島嶼視角出發書寫台灣起始之作

故事,必須先從澎湖說起

1604年秋天,三艘荷蘭克拉克大帆船來到澎湖灣,和明朝對戰、在東亞劫掠,從此改變了澎湖與台灣的命運。

大航海時代開啟,歐洲人相繼東來,交織成無比複雜,精彩萬分的悲喜劇。

海盜與海商勾心鬥角,日本豐臣秀吉想征服世界而征戰朝鮮,明朝大將帶領水師對戰荷蘭紅毛船,歐洲崛起大國將內部戰爭延伸至海外殖民地。

每一個人、每一件事、每一場戰爭、每一次交易的背後,都有著曲折豐富、精彩無比的故事,在此時此刻,交會於澎湖。

本書特色

◆繼《有溫度的台灣史》、《1624,顏思齊與大航海時代》,再一次透過島嶼視角出,發書寫台灣起始之作
◆以東亞為主體,重新看待大航海時代
◆李其霖|淡江大學歷史學系教授、陳國棟|中研院史語所研究員、江柏煒|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東亞學系教授兼國際與社會科學學院院長、徐泓|東吳大學歷史系教授及暨南國際大學退休榮譽教授)  聯合推薦 

推薦序

楊渡的歷史敘事總是帶給讀者一種時間與空間、宏觀與微觀交織的視野。這本書不僅說著澎湖群島的海洋故事,也牽動著臺灣、荷蘭東印度公司及東亞、東南亞各地,既是地域史,也是東亞史及全球史。更重要的是,這本書提供了一個擺脫歐洲大航海論述的十七世紀東亞史觀,也翻轉中心與邊陲的偏見,藉由史實的考證,讓東亞的主體性得以浮現,也重新看到臺灣的價值。這是全球地域學的歷史回顧,也是二十一世紀臺灣再出發的契機。——江柏煒|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東亞學系教授兼國際與社會科學學院院長


荷蘭文很難懂,古代的文言文也很難懂。不過,就是把荷蘭文和文言文都練得虎虎生風,十七世紀初荷蘭人兩度占據澎湖的前因後果與來龍去脈也還是很難懂。幸運的是楊渡寫了眼下這本書。他以清楚的邏輯和流利的文筆,述說了這一段與臺灣四百多年來的發展糾纏不休的故事,帶進了海洋史與全球化的概念,擴大了你我的視野。

不過,歷史究竟是歷史,已經過去很久的事和現在的個人生活沒有直接的關聯,可以冷靜地批判瞭解,很適合「用電影的慢動作」方式細細地看、慢慢地看,不時停下來仔細想一想。本書作者廣泛蒐集資料、巧妙鋪排,讀者披覽之餘,一方面在知識上默默增長,他方面也可以讓思慮在時空中無限奔馳! ——陳國棟|中研院史語所研究員
 

作者簡介

楊渡

詩人、作家。喜歡旅行、閱讀、電影。最喜歡的地方,是新疆和阿爾卑斯山,大山大水,以及無盡的沙漠。最喜歡的電影是《永遠的一天》。

生於台中農村家庭,寫過詩、散文,編過雜誌,曾任《中國時報》副總主筆、《中時晚報》總主筆、輔仁大學講師、中華文化總會秘書長,主持過專題報導電視節目「台灣思想起」、「與世界共舞」等。

著有詩集《南方》、《刺客的歌:楊渡長詩選》、《下一個世紀的星辰》;散文集《三兩個朋友》、《飄流萬里》;報導文學《民間的力量》、《強控制解體》、《世紀末透視中國》、《紅雲:嚴秀峰傳》、《簡吉:台灣農民運動史詩》、《帶著小提琴的革命家—簡吉和台灣農民運動》;長篇紀實文學《水田裡的媽媽》;短篇小說集《九天九夜》;戲劇研究《日據時期台灣新劇運動》以及歷史紀實《有溫度的台灣史》、《1624,顏思齊與大航海時代》等十餘種。